在第五届人与生物圈国际大会召开之际配资炒股论坛,“让保护被看见”万物影像保护2025年度行动大会日前在浙江杭州举办。作为国际盛会的前瞻活动,本次会议汇聚了上百名国内自然影像从业者、保护工作者、政府、高校、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中国自然保护的叙事能力建设与传播潜力,协力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
李彬彬分享发言
"一张照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职业方向。"在开场演讲环节,万物影像保护理事长、昆山杜克大学研究员、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李彬彬结合自身经历,阐释了影像对于保护工作的多重价值。她认为,真正的保护不仅关乎物种本身,更关乎它们栖息地,影像也是让默默奉献的一线保护工作者被看见的重要途径。诸如"鸟撞玻璃"现象通过影像记录和传播,成功推动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的建立的案例表明,优秀的保护影像需要激发公众对自然保护的深度思考和务实行动。
宋大昭分享发言
万物影像保护监事、IUCN 猫科动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猫盟创始人宋大昭在致辞中表示:"保护需要被看见,更需要引发公众关于‘为何保护以及如何保护’的思考。”近年来,在太行山深处,猫盟团队不断用镜头影像呈现和反映豹穿越公路、狗獾与风机同框等这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保护现状,从而唤起公众关注和思考。
活动现场,多位万物影像保护资助项目代表就本项目成果作了分享发言。TIC觅见丛邻团队和原乡生态团队,聚焦舟山金塘岛上栖息的浙江省最大和最稳定的水獭种群,拍摄制作了全国首部野外水獭生存纪录短片《金塘水獭》。TIC觅见丛邻团队创始人吴沛表示,在媒体传播和呼吁下,如今金塘岛已涌现出诸多水獭保护标语、文创产品,公众保护意识显著提升。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助理余辰星科研团队通过相机首次记录到北方豺群体育幼的珍贵画面,也拍摄到反映人豺冲突的复杂保护问题,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高瑞睿团队,2023年在万物支持下首次拍摄到中国野外大马哈鱼洄游影像,引发了广泛关注。该团队还引入国际通用的耳石标记技术,为研究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和洄游信息提供了重要数据。
缤纷自然纪录片制作人徐健主持圆桌一讨论
在"自然影像如何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圆桌讨论环节,多位嘉宾从专业角度探讨如何发挥影像推动自然保护的力量,呼吁更多摄影师、保护机构、企业加入行动,共同用影像推动保护。西南山地自然影像库艺术总监董磊曾被一窝豺因为咬死牲畜被吊在桥上的场景所震撼,他认为,影像不能只展示美,更应推动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宋大昭表示,保护离不开公众支持,影像比文字更易引发共情和思考,应探索保护影像的生产标准,推动行业的共识和进步。知名服装品牌 JAKET创始人谭祥芳分享了商业与保护结合的经验,他表示,企业投入自然保护与社会责任看似“亏钱”,但实际吸引了相同价值观的人才和消费者,让品牌更健康、更富生命力。李彬彬则就万物的平台化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筛选有潜力的保护项目,通过影像助力其获得更多资源。"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实现破圈传播"圆桌讨论中,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浙江省博物馆前馆长陈水华、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何鑫、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院长卢炜、生态作家韦晔等嘉宾从各自角度出发,作跨界观点分享。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保护工作者得以用更加立体的方式记录复杂的保护故事与保护问题。这些影像资料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公众倡导的生动素材。
万物影像保护2025年度行动大会嘉宾合影
"让保护被看见,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理念。"李彬彬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让更多保护者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从而激发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未来,万物影像保护将继续深化跨界合作,拓展保护影像项目的覆盖范围,通过标准探索、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国自然保护影像的叙事水准与公众影响力。
据了解,万物影像保护成立于2022年,以"让保护被看见"为使命,致力于以影像为自然保护赋能,构建保护工作者与影像创作者之间的协作平台。三年来,已支持华北豹、大马哈鱼、水獭、北方豺等十余个物种的保护影像项目实施。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谭)配资炒股论坛
红藤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