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球视角配资推荐网,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
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启动
南报网讯(记者杜莹)8月15日,“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50余名从事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和国际传播工作的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后代、国际友人等齐聚纪念馆,共同见证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启动。
平台以建设成为全球性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与传播的权威多语种数字平台为目标,立足全球视角,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二战历史以及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
该平台得到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艾那·唐根的高度认可。他认为,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需要借助视频、纪录片、社交媒体等载体,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仅靠文字传播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图像和影像来补充。”他表示,南京大屠杀作为一段惨痛的历史例证,警示着世人此类暴行绝不应重演,“当今世界,暴行未止,我们必须唤醒全球良知,用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触动人心。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人们的认知,并传递这样一种希望:唯有不再践踏人性,才能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葡文版杂志执行主编高文勇认为,仅仅保存历史文献远远不够,还需通过举办巡回展览、开展学术合作,鼓励电影、纪录片及电视剧创作等方式,助力国际观众深入了解南京的这段历史,“此外,要建立多语种在线资料库,收录相关证词、照片和档案,供全世界查阅了解。将南京的这段记忆融入我们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承诺之中,必将带来诸多裨益。”
当天,纪念馆还举行了以南京大屠杀题材外译图书为主题的微书展。《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等著作整齐陈列,吸引众多中外嘉宾驻足翻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外译书刊出版发行,构建起多语种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立体格局。《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推出英文版、德文版,《南京大屠杀史》推出西班牙文、哈萨克文、希伯来文等语种的版本,形成覆盖广泛的海外传播矩阵。同时,纪念馆推动南京大屠杀专业期刊多语种转化,加大核心学术成果外译力度,《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以中、英、日、法等4种语言,面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
“这些书刊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记忆的珍贵配资推荐网,能让大家感受到南京从苦难中奋进崛起的历程以及中国在维护历史真相与和平事业上的努力。”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希望有更多国内外人士通过书刊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认知提升和平认知,为和平发展汇聚共识。
红藤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